如今逢年過節(jié),大街小巷和公園廣場,到處張燈結(jié)彩,喜氣洋洋,霓虹燈、熒光燈、LED燈,種類繁多,五花八門。而古代則主要是燈籠,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,漢文帝將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(jié),每年元宵節(jié)前后,人們都要掛燈籠,放焰火,舉國歡慶。
唐朝時(shí),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(yán),對(duì)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。一年只有元宵節(jié)前后,即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天,取消宵禁,夜間不戒嚴(yán)。元宵節(jié)的晚上,都城長安、東都洛陽都要大放花燈,其間人山人海,車水馬龍,歌聲笑語,匯成一片。
詩人蘇味道的《正月十五夜》就真切地描繪了東都洛陽元宵夜花燈的空前盛況。
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
暗塵隨馬去,明月逐人來。
游伎皆秾李,行歌盡落梅。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詩中的火樹,指樹上掛滿了燈彩,紅得象火,銀花,指燈光雪亮,象銀白色的花,成語“火樹銀花”即由此而來。天上有銀河,地下有燈河,燈河和銀河交相輝映,仿佛合在一起了。整個(gè)都城,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都掛滿了燈,四面八方的燈也合在一起了。
“火樹銀花合”,此句對(duì)后世影響甚大,不斷被后人借用,如南宋詞人辛棄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:“東風(fēng)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(dòng),玉壺光轉(zhuǎn),一夜魚龍舞。 蛾兒雪柳黃金縷。笑語盈盈暗香去。眾里尋他千百度。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?!薄都t樓夢(mèng)》:“只見庭燎繞空,香雪布地,火樹琪花,金窗玉檻”。柳亞子《浣溪沙》:“火樹銀花不夜天,弟兄姐妹舞翩躚。”都如實(shí)地再現(xiàn)了人間萬家燈火,一派團(tuán)圓、喜慶、祥和、歡樂的節(jié)日景象。
財(cái)務(wù)科 齊建設(shè)